

最新研究揭示:干预听力减退有望延缓阿尔茨海默病认知退化,两者存在明确共病机制
发布时间 : 2025-07-01 浏览次数 : 次当家中老人开始频繁听不清对话内容、反复要求重复或把电视音量调得极高时,这可能不是“耳背”这么简单,而是大脑发出的“求救信号”。
2025年6月9日,来自中国医生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《Ageing Research Reviews》发表。这项研究从基因层面系统揭示了阿尔茨海默病(AD)与听力减退(HL)之间的分子关联机制,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多达2747个交叉基因,并重点分析了**外周性听力减退(PHL)与中枢性听力减退(CHL)**在阿尔茨海默病进展过程中的不同作用路径。
听力减退不只是“耳朵问题”,更可能是认知退化的推手
研究团队指出,听力减退不仅仅是感觉障碍,更可能成为认知功能下降的“促进因素”。随着年龄增长,听觉系统退化可能导致神经元活动下降、听觉皮层萎缩,甚至加速记忆功能受损。而阿尔茨海默病作为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,恰恰也是在这些区域发生病变。
因此,及时干预听力问题,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AD相关的认知退化。
重磅发现:2747个“听力-认知”交叉基因,揭示耦合机制
研究团队基于2024年前全球349篇权威文献,通过VOSviewer、CiteSpace等可视化工具与GeneCards、STRING等基因数据库分析,构建了“听觉-认知共病基因图谱”。结果显示:
外周性听力减退与AD存在2746个交叉基因,广泛参与神经发育、线粒体能量代谢、免疫调控等通路。
中枢性听力减退与AD存在2755个交叉基因,涉及PI3K-Akt、AGE-RAGE等炎症与退行性信号通路。
这些发现表明,听力障碍可能通过系统性代谢紊乱、神经炎症等机制加剧认知损伤,甚至作为阿尔兹海默病的早期信号。
中枢性 VS 外周性听力减退:谁更危险?
研究将听力减退分为两类:
✅ 外周性听力减退(PHL)
主要由耳蜗老化、听觉传导受阻等导致,虽然与AD核心病理关联不大,但长期的听觉刺激缺失可能导致大脑中听觉皮层及海马区的萎缩,加速AD进展。
⚠️ 中枢性听力减退(CHL)
表现为听得见但“听不懂”,与脑内神经连接紊乱、早期突触损伤有关,被认为是轻度认知障碍(MCI)甚至AD的早期生物标志物,危险程度更高。
权威专家建言:从“治耳”到“护脑”,中国老龄社会需提早干预
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韩璎教授表示,该项研究是迄今为止“AD+听力障碍共病机制”最系统、最前沿的总结之一,不仅为早期诊断提供了潜在生物标志,也为未来制定多靶点治疗方案指明方向。
她指出,中国老年AD患者常伴有高血压、糖尿病、中风等基础病,叠加听力障碍、社交退缩、情绪抑郁等因素,极易加速疾病进展。而我国偏远地区老人听力筛查意识薄弱、助听器使用率极低,应予重点关注。
建议:推进“社区听力+认知联动”早筛机制
韩璎建议,中国应结合国情,建设本土化“听力筛查+认知评估一体化机制”,通过流动筛查车、家庭医生入户、基层卫生站等方式,提升早期识别率,实现疾病“前端阻断”。
同时,对于条件有限的老人群体,也可采用以下低成本高效干预方式:
家庭语言互动:坚持与老人日常聊天、读报,维持语言功能。
群体社交活动:鼓励参与唱歌、打太极、下棋等轻体力交流活动。
手机工具辅助:推广音量放大器APP、听力自测软件等。
中医综合调理:通过耳穴压豆、针灸、五音疗法等,辅助改善听觉功能。
结语:守护听力,就是守护认知健康
随着老龄化社会加速,我们必须从“听觉障碍是生活小问题”的观念中走出来,转向科学、系统的健康管理。干预听力,不只是让老人听得见,更可能是延缓痴呆、提升生活质量的第一步。
未来,如果我们能真正实现“早筛查、早干预、早康复”,也许就能在无声中挽回更多老人的记忆。